結構性存款再受上市公司熱捧 認購金額超去年3倍
本報記者 張漫遊 郝亞娟 北京 上海報道
上市公司再次掀起了購買結構性存款產品的结构熱潮。根據Wind數據統計,性存今年以來,款再imtoken上市公司購買結構性存款的受上市公司热金額為13022.84億元,而2021年同期為3642.15億元。购金
《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了解到,额超上市公司再次看重結構性存款產品,去年一方麵是结构因為短期市場風險加大和預期偏弱;另一方麵結構性存款產品兼具安全性、流動性,性存收益也有一定保障,款再比較好地匹配了上市公司閑餘資金的受上市公司热投資需求。
值得一提的购金是,近年來在監管層的额超指引下,結構性存款整體呈現“量價齊降”的去年態勢。受訪人士認為,结构結構性存款階段性的走高也不代表這一趨勢會發生變化,合理控製結構性存款規模仍是imtoken未來方向。
“安全性+流動性”
結構性存款再度成為上市公司閑置資金投資的“香餑餑”。
5月下旬,山西汾酒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使用不超過200億元額度的閑置自有資金購買結構性存款,在上述額度內,資金可滾動使用;在此之前,工業富聯於3月發布公告稱,公司及子公司使用不超過476億元閑置自有資金投資銀行、銀行理財子公司等金融機構發行的安全性高、流動性好、中短期(不超過一年)、保本的理財產品和結構性存款。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5月31日,今年上市公司購買結構性存款的金額為13022.84億元,而2021年同期為3642.15億元。
“上市公司使用閑置募集資金進行投資,首先要保證資金安全,滿足保本要求,而且要具備良好流動性,不能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項目正常進行。”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專家、助理研究員李雙建告訴記者,對上市公司而言,購買銀行結構性存款成為當下提高閑置的募集資金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徑。“短期內,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結構性存款不僅可以避免通脹折損,還可能會增加公司收益;而且銀行結構性存款本身的收益波動幅度較小,對上市公司即期業績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記者檢索發現,2020~2021年,上市公司購買結構性存款的規模逐漸減少。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上市公司購買結構性存款的認購金額約為9182.60億元;截至2021年底,這一規模縮減為8644.50億元。
為何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對於結構性存款產品的熱情再次升溫?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認為,當前我國經濟仍然麵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加之3月以來,疫情影響逐步擴大,導致經濟運行受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影響,為避免資金閑置,一些企業會加大對理財產品的購買。
同時,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動蕩,導致涉及股市、債市資產配置的產品收益波動大,理財產品市場也受到影響,部分權益類理財產品淨值波動明顯,並出現“破淨”的情況。
“上市公司傾向於用閑置資金購買安全、穩定、流動性較強的理財產品,保本理財已經退出,結構性存款在安全性、流動性等方麵與保本理財較為接近,具有保本、保最低收益率的特點,且大多為中短期產品,比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要高不少,所以比較受上市公司青睞。”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表示。
對此,李雙建也提到,上市公司將閑置資金用於購買理財產品,最關注的是不影響企業自身經營發展,因此上市公司理財對收益要求並不高,比較注重本金的安全性,其中結構性存款、貨幣基金、偏固收類產品等安全係數和流動性較好的理財產品,仍將是上市公司的首選。
結構性存款“量價齊跌”
從銀行業整體情況看,結構性存款規模依然呈現出下降態勢。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為58505.79億元,環比下降0.54%,同比下降12.26%。
近兩年,在監管部門規範下,壓降結構性存款成為商業銀行負債管理的重要內容。
“結構性存款的規模較最高時期已經大幅下降,階段性的走高也不代表這一趨勢會發生變化,合理控製結構性存款規模仍是未來方向。”梁斯告訴記者,“企業增持結構性存款也不意味著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的規模必然上升,其原因可能在於企業短時間內對結構性存款的增持意願上升,且上市公司的行為也僅代表了部分企業的做法,不一定能夠完全代表所有企業。上市公司自身存在資金配置需求,合理優化自身的資產配置,以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從這一角度看,上市公司購買結構性存款存在合理性。”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發布了《2022年4月銀行結構性存款報告》顯示,4月銀行結構性存款收益率也出現下降。2022年4月,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中間收益率為2.99%,與上月持平;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54%,環比下降5BP。
“自監管部門發文要求各銀行嚴控結構性存款規模後,預期最高收益率和實際到期收益率均在下跌,使其對上市公司的吸引力逐漸減弱,助推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李雙建認為。
在劉銀平看來,結構性存款未來收益率存在繼續下降的可能。“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收益率在2021年已經有較大幅度下調。今年雖然繼續下調空間有限,但規模會繼續壓降。股份製銀行對結構性存款的依賴性更強,因此收益下降會較為緩慢。”
談及未來上市公司“閑錢”投資的去向,李雙建認為,隨著市場上信托產品、基金產品等理財產品種類越來越豐富,結構性存款吸引力逐漸下降。“預期未來結構性存款仍將繼續呈現下降趨勢,但降幅較之前將有所收縮。結構性存款最終將走向量穩價降的格局,並不會完全退出市場。”
梁斯認為,當前信貸條件政策寬鬆,企業獲取資金難度下降,但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背景下,企業獲得資金應當更多用於實際生產經營環節,監管應當適度有所引導,規製資金流向。“隨著疫情得到防控,經濟活動逐步恢複正常,企業生產經營動力上升,資金需求意願增強,預計持有理財產品規模或將有所放緩,但結構性存款對企業仍具有一定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