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無限大 ,成本更可控——數字藝術讓人更容易成為“收藏家”
天和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會長樓鋼接受專訪,收藏家談數字藝術前景:
人人都有成為收藏家的规模更容潛質,而隨著“元宇宙”概念的无限imtoken官方興起和數字化藝術的繁盛,數字藝術品,大成使得“創作”與“收藏”,本更更加容易係統化、可控成本更可控,数字也更容易達成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的艺术易成影響。近日,让人廣州市天河區天和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會長樓鋼,收藏家就相關話題,规模更容接受了新快報收藏周刊的无限專訪。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1 高淨值客戶日益熱衷藝術品投資
收藏周刊:今天,大成我們如何看待“心智財富管理”與“藝術品收藏”的本更關係?
樓鋼:當下,高淨值客戶熱衷藝術品投資,可控是全球明顯趨勢,而且,藝術收藏群體日益年輕化。他們文化素質較高,對國際藝術品市場有所了解,但對收藏、投資的具體運作,還需指引。係統化的鑽研,對他們來說太耗時,所以,給他們提供能直擊問題核心的、碎片化卻又成係統的imtoken官方知識點,是很必須的。
並且,藝術收藏“標的多樣化”的趨勢,也意味著眾多門類的知識點都需要在極短時間內、以極短篇幅,實現有效吸收和應用。這裏我要特別提到藝術收藏的數字化,有種說法是“萬物皆可NFT”,各種藝術品都可通過NFT來傳播其本身價值及文化內涵——這種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既能直指人心,也能潤物細無聲。
2 每個人都有成為收藏家的潛質
收藏周刊:“收藏”,為何如此吸引人?
樓鋼:為什麽有人喜歡藝術品收藏,這其實是個很古老的問題,但您細想,有多少人會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每個人天生都喜歡收藏,根本上它是一種欲望。有些是自發喜愛,有些是利益相關,但,從單純的欲望驅使到形成理性係統,這其實就是心智財富的管理和躍遷過程。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您可以愛一花一草,也可愛一磚一瓦,但當我們聚焦、形成“係統”,這種行為就從“喜歡”變成了“收藏”。每個人都有成為收藏家的潛質,但關鍵是,第一,有無這種意識;第二,有無相關通道。通道有很多,您看如今各大美院、各大機構開設的課程不可勝數,關鍵還在意識。
有一次我去到西班牙南部古堡格拉納達,周一不賣門票,但我們第二天就要啟程離開。我向守門人爭取良久,並解釋我們來自中國,最後他問:“那您有無中國的硬幣?我全世界收集硬幣,現在還缺中國硬幣。”我說有。最後,兩枚中國硬幣,成全了我們觀賞的心願。我想說的是,像他一樣,熱衷於收集的人,很多,但他們似乎並未意識到自己在做一種藝術收藏,沒有意識到價值,隻覺得有趣。
很多人已經“身在其中”,但隻是一個普通的收集者,還不能變成一個收藏家。
收藏周刊:如何實現從收集者到收藏家的躍遷?事實上我們看到,不管從宏觀社會層麵,還是個人心智財富積累上,都已具備了躍遷的強大基礎。
樓鋼:首先需要意識轉變。試想,能收集10個國家的錢幣的人,世界上可能有一億人,而能把260多個國家的錢幣都收集完全的人,也許不過數百人,這,已是行業裏的“頂級藏家”。我們需要從無意識的收集,調整到有意識的篩選,然後去建立自己的產品庫——躍遷,首先是思想上認識到我們這個收藏行為的重要性;第二,有意識去學習、整理、規劃;第三,按照規劃,一步步把你的產品庫完善。這三部曲,其實不難。
3 數字化藝術讓“收藏”更容易實現
收藏周刊:那麽,在我們這個時代,在“收藏家煉成”的進程中,數字化藝術扮演了怎樣的推動角色?
樓鋼:您問到點子上了。我一直說,藝術收藏數字化是一個趨勢。因為這裏涉及到很多現實問題。舉個例子,我很喜歡青銅器,但作為國之重器,普通人能收藏多少?又比如古代的玻璃和琉璃,能全球探尋搜羅者,有幾人?數量稀少、成本太高,就會導致無法規模化——而規模化和係統化,是實現收藏領域研究高度的必要條件。數字藝術品,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數字藝術品,第一,規模可以無限大。因為,從理論上說,所有的博物館藏品都可以數字化;從理論上說,所有藏品都可以收藏到你的手機。其次,成本相對低。有些博物館的NFT藏品,曾經隻需19.9元,當然,現在國家要求公益化。如是,當千萬件青銅器“匯聚”你的手機,你是否實現了青銅器的收藏?數字化藝術讓“收藏”更容易實現。
收藏周刊:一個收藏界的“小白”,即使下載了上千張圖片,又能如何?
樓鋼:對,這時,我們就需要講故事。從前,許多博物館和拍賣公司,都是圖片展示配以尺寸花紋簡介等,這遠遠不夠。藝術品是文化的承載物,接觸一件青銅器也好,古代陶瓷、古代畫作也好,您不僅要關注物件本身,還要通過它去了解背後的曆史和文化,了解它何以被當時的人所創造。它的人文價值和藝術觀賞性,它揭示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本源,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
4 虛擬博物館是一個係統工程
收藏周刊:如今我們比較容易接觸到的數字藝術品,有哪些形式?
樓鋼:NFT。還有聲光電的展示。至於數字化博物館或者叫做虛擬博物館,要當成一個係統工程來做,這和元宇宙密切相關。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與現實世界平行、相互影響,並具有更高維度的交互性體驗。例如,隨著AR/VR技術的進步,我們早已從二維圖文解說進入三維沉浸式世界。目前,據我所知,很多博物館都正在進行數據采集工作。但是,數據采集之後,需要係統性的接口,接入平台,才能讓所有人都看見。通過這個接口,通過這扇“大門”,我們進入元宇宙,進入一個虛擬的博物館世界,這裏麵可以有成百上千的博物館可供參觀。
收藏周刊:這個元宇宙的“接口”,現在有了嗎?
樓鋼:現在還沒有。目前,相關法規的製定、科技載體的運用,仍在進程中。技術已相對成熟,有待把它作為係統工程去推動。
收藏周刊:您認為,對各方而言,推動這個係統工程的實現,它們的動力分別來自哪裏?
樓鋼:從國家的角度、博物館的角度來說,首先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民族自信,是最關鍵的,同時,也增加了博物館的知名度和流量。
有好的內容,產生了流量,才能收割流量,進一步產生經濟效益——這對於其他提供技術和運營的民間資本來說,也是一樣的。我們做整體設計和規劃,要想到之後的每一步。
5 年輕人應把握數字化藝術“風口”
收藏周刊:最後我們問一個問題,對個體藝術家或私人創作者而言,他們應如何切入數字化藝術這個“風口”?
樓鋼: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天和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就正在助力推動這方麵的發展。如今很多年輕人都受過良好高等教育,又創意滿滿,但如果沒有有效“通道”,您的作品不能傳播給更多的人,那麽就算再好,也是影響力有限。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拓寬這個“上升通道”的規模,以舉辦“節、展、會、賽”的綜合形式,包括這裏麵的“元宇宙數字藝術創作大賽”,在一個虛擬的平行空間,結合線上和線下,進行全國乃至全球的推廣。沒有地域的限製性,沒有展館的限製,隻要你的作品是金子,它的光芒就會被人看見——由此,我們就由藝術作品,發現了藝術家。
我們做的第二步,就可以在我們的創意園區內,對年輕的藝術家進行“孵化”:從大賽的獲獎作品,到被激勵下的第二件、第三件作品,漸漸的,藝術家就能形成自己的“產品池”,並產生係列性的成果。最終,我們說,“元宇宙”將是數字經濟的“現象”或“外殼”,其本質構成,則是海量以數字科技、數字藝術、數字創意為基本點的各類基礎人才與眾多創新創意企業。他們的發展與壯大,將形成一條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型數字產業聯動生態鏈。
簡介
樓鋼
廣州市天河區天和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會長,收藏家,鑒賞家,作家,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